当“苏超”呐喊声席卷江苏球场时,赛场外的“恐龙经济”正以另一种方式沸腾。连日来,在扬州邗江区杨寿镇墩留村,占地1500平方米的梦琪玩具厂内,缝纫机的嗒嗒声与填充棉的窸窣声相互交织——这里正为常州中华恐龙园赶制爆款恐龙公仔,订单量较平日激增近30%,火热的生产让周边村民捧起了“家门口的饭碗”。
恐龙公仔
走进生产车间,十多位戴老花镜的女工正麻利地缝制恐龙的四肢,蓬松的填充棉在她们手中变成一只只憨态可掬的暴龙、三角龙。“平时十来个人干活,到了旺季得喊三十多个姐妹来帮忙。”企业负责人黄建指着流水线上的半成品介绍,工人日均收入超百元,“接送孩子、下地干活两不误,钱袋子也鼓了。”这些围着灶台打转的留守妇女,如今成了车间里的主力军,针脚间缝补的不仅是玩具,更是乡村家庭的增收希望。
这场“恐龙生意”的缘起,要追溯到2024年。常州中华恐龙园在筛选供应商时,梦琪玩具凭借做工精致的样品脱颖而出。“八寸恐龙公仔揣兜里不占地方,十寸的抱在怀里刚好。”黄建抓起一只刚装箱的霸王龙公仔,指腹蹭过光滑的短绒面料。“现在每天发几百只货,工人经常加班到天黑。”“苏超”带火文旅产业,让恐龙园日接待量翻倍,连带公仔销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,仓库里的出货单堆成了小山。
在恐龙公仔生产线热火朝天的同时,隔壁车间正打包发往俄罗斯的动物保暖帽。小狼、麋鹿造型的帽子用加厚摇粒绒制成,毛茸茸的耳朵能护住整个脸颊。“外贸单要求高,扣子要缝三次才过关。”黄建翻开质检记录,俄罗斯客户连续三年返单,靠的正是“针线里的较真”。这种“内销文旅IP+外贸保暖品”的双线模式,让小厂在市场波动中稳住了脚跟。
“扬州是‘中国毛绒玩具之都’,不能只做代加工。”黄建的办公桌上摊着新设计图——融入“苏超”元素的恐龙公仔正在打样,未来还计划和景区联名开发“会吼的电子恐龙”。他正盘算着引进自动充棉机,让产能再提升40%。“要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上班,把小玩具做成带动就业的大产业。”夕阳透过车间窗户,给刚下线的恐龙公仔镀上金边,它们即将装进快递箱,带着扬州手工的温度,正成为游客行李箱里的“快乐符号”。(罗晨 柏雨婷)